在水下混凝土浇筑工程中,导管法作为核心施工工艺,其拔管环节的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整体结构的密实性和耐久性。本文将深入探讨水下混凝土浇筑导管法拔管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为工程实践提供专业指导。
水下混凝土浇筑导管法拔管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种典型情况:过早拔管导致混凝土塌落、过迟拔管造成导管埋深过大、以及不连续拔管引发的断层缺陷。这些问题往往源于施工人员对混凝土初凝时间判断失误、导管埋深监测不到位或操作流程不规范。以某跨海大桥桩基工程为例,因潮汐变化未计算入拔管时间控制,导致3根灌注桩出现离析现象,后期补救成本高达原造价的40%。
针对水下混凝土浇筑导管法拔管问题的技术控制要点,建议采用"三控一测"法:控制导管初始埋深在0.8-1.2m范围,控制每次拔管高度不超过2m,控制相邻两次拔管间隔时间大于15分钟,同时配备超声波检测仪实时监测混凝土面上升速度。特别在深水区施工时,应建立拔管速度与混凝土扩散半径的数学模型,确保导管底部始终埋入新鲜混凝土中1-3m。
预防水下混凝土浇筑导管法拔管问题还需重视材料配比优化。建议采用坍落度180-220mm的流态混凝土,掺入0.6%-1.2%的缓凝型减水剂,将初凝时间延长至6-8小时。某海底隧道工程通过添加硅灰和粉煤灰双掺料,使混凝土保塑性提升35%,有效解决了潮汐区拔管时机把控难题。
当出现水下混凝土浇筑导管法拔管问题导致的缺陷时,可采用北京智泰佳和加固公司研发的C60灌浆料进行补救。该公司拥有特种行业加固资质,专业从事水下混凝土浇筑及缺陷修复,其独创的"五步循环注浆法"能有效修复拔管不当造成的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通过高压帷幕带水注浆技术,可在不拆除结构的情况下重建混凝土密实度,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个海底管廊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