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工程领域,附属水池作为重要的配套设施,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附属水池混凝土浇筑方式的选择与实施。科学合理的附属水池混凝土浇筑方式不仅能够确保水池的结构稳定性,还能有效防止渗漏问题,延长使用寿命。本文将深入探讨各种附属水池混凝土浇筑方式的技术要点、适用场景及质量控制措施,为相关工程提供专业参考。

附属水池混凝土浇筑方式主要分为连续浇筑和分段浇筑两种基本类型。连续浇筑适用于中小型水池,其优势在于整体性好,施工缝少,能够有效减少渗漏隐患。这种附属水池混凝土浇筑方式要求施工组织严密,混凝土供应连续不断,振捣作业需同步跟进。对于大型水池或特殊形状的水池,分段浇筑则是更为合适的选择。通过合理设置施工缝,将整个水池分为若干施工段,逐段完成混凝土浇筑,这种附属水池混凝土浇筑方式能够有效控制混凝土收缩应力,减少裂缝产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择何种附属水池混凝土浇筑方式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是水池的结构形式,圆形水池多采用分层连续浇筑,而矩形水池则更适合分区段浇筑。其次是施工条件,包括场地环境、气候条件、设备配置等。在寒冷地区施工时,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受冻;在炎热干燥环境下,则需加强养护,避免水分过快蒸发导致开裂。此外,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也直接影响浇筑质量,特别是对于有防水要求的水池,应采用抗渗混凝土,水灰比控制在0.5以下,并适当掺入防水剂、膨胀剂等外加剂。
无论采用哪种附属水池混凝土浇筑方式,模板工程都是关键环节。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混凝土的侧压力而不变形。对于水池壁板,通常采用对拉螺栓固定模板,这些螺栓后期会成为渗水通道,因此必须设置止水片或使用可拆卸式止水螺栓。模板接缝处应严密,防止漏浆,确保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在浇筑前,还应彻底清理模板内的杂物,并充分湿润模板,避免其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混凝土的运输与浇筑过程也需要严格控制。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应确保泵管布置合理,避免混凝土离析。浇筑时应分层进行,每层厚度不宜超过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一般控制在30-50cm。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时,应快插慢拔,均匀布点,避免漏振或过振。在钢筋密集区域,应采用小型振动器或人工插捣,确保混凝土密实。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池壁与池底交接处、预留孔洞周围等关键部位,应加强振捣,这些位置往往是渗漏的高发区。
施工缝的处理是水池混凝土浇筑中的重点难点。当采用分段浇筑时,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一般池壁水平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表面30-50cm处,并做成凸形或设置止水带。在继续浇筑前,应对施工缝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浮浆和松动石子,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然后铺一层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再浇筑新混凝土。垂直施工缝则应设置止水带,常见的有钢板止水带和橡胶止水带,安装时应确保位置准确、固定牢靠。

混凝土的养护是保证水池质量的重要环节。浇筑完成后,应在混凝土终凝后开始养护,保持表面湿润状态至少14天。对于有抗渗要求的水池,养护时间应适当延长。可采用覆盖麻袋、草帘浇水养护,或喷涂养护剂等方式。在养护期间,应避免水池受到冲击、振动或加载。模板拆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强度发展情况确定,侧模一般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时拆除,而底模则需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一定比例后方可拆除。
质量检验与缺陷处理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应进行满水试验,检查水池的渗漏情况。试验时,向池内注水,分三次到位,每次注水为设计水深的1/3,间隔时间不少于24小时。同时,应检查池壁和池底是否有渗漏现象,测量24小时的水位下降值和渗水量。如发现渗漏,应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常见的方法有表面封闭法、压力注浆法等。对于非结构性裂缝,可采用环氧树脂灌浆;对于结构性裂缝,则需采取加固补强措施。
北京智泰佳和加固公司作为专业的建筑加固与防水工程服务商,在附属水池混凝土浇筑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公司持有特种行业加固资质和防水防腐保温相关资质,擅长浇筑地下室自拌抗渗防水混凝土,通过科学的配合比设计和严格的施工控制,使混凝土自身达到防水防潮作用。无论是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施工,还是特殊条件下的C60灌浆料浇筑、水下混凝土浇筑等技术,公司都能根据工程特点和客户需求,提供最优的附属水池混凝土浇筑方式解决方案,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