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作业的连续性对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设备故障、天气突变、材料供应中断或施工组织不当等原因,混凝土中断浇筑的情况时有发生。混凝土中断浇筑后如何处理,成为施工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北京智泰佳和加固公司凭借多年的施工经验,将在本文中系统阐述混凝土中断浇筑后的科学处理方法,帮助工程人员有效应对这一常见施工难题。
当混凝土浇筑作业被迫中断时,首先需要准确判断中断时间的长短。根据中断时间的不同,处理方式也截然不同。如果中断时间在混凝土初凝时间之内(通常为1-3小时,具体取决于水泥品种、环境温度和添加剂使用情况),且下层混凝土尚未完全失去塑性,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处理方法。这种情况下,应在恢复浇筑前,将表层已部分硬化的混凝土耙松,清除表面积水和浮浆,然后铺设一层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厚度约为10-15毫米,再继续浇筑新混凝土,并加强结合部位的振捣。
当中断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但未达到终凝时间时,混凝土中断浇筑后如何处理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情况下,下层混凝土已经具有一定强度但尚未完全硬化。处理时需要在接缝位置设置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当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如梁板应设在跨中1/3范围内,而不应设在支座处。施工缝表面应当凿毛,露出新鲜混凝土,清除松动的石子和浮浆,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但不得有积水。在继续浇筑前,应先在施工缝处铺设一层水泥砂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
当中断时间较长,混凝土已经完全硬化后,混凝土中断浇筑后如何处理需要更加谨慎。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冷缝会对结构整体性和防水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处理时需要对已硬化混凝土表面进行彻底凿毛,凿毛深度应达到露出粗骨料,并形成凹凸不平的粗糙面。清理干净后,可采用高压水枪冲洗,确保无灰尘和松散颗粒。在接合部位可考虑使用环氧树脂等高强度粘结剂,或者采用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后续浇筑,以补偿收缩,增强新旧混凝土的结合。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断浇筑可能导致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的产生。这种情况下,混凝土中断浇筑后如何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温度控制措施。在恢复浇筑前,应对已浇筑部分的温度进行监测,确保内外温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必要时可采取内部降温或表面保温措施。新浇筑的混凝土配合比应尽量与原有混凝土保持一致,或者采用收缩率更低的混凝土,以减少因材料差异导致的变形不协调。
在特殊工程如防水混凝土结构中,中断浇筑的处理更为关键。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施工缝可能成为渗漏的薄弱环节。除了常规的表面处理外,通常需要在施工缝位置设置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条或其他防水构造措施。北京智泰佳和加固公司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会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防水方案,确保施工缝处的防水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预防胜于治疗,为避免混凝土中断浇筑带来的种种问题,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充分考虑可能引起中断的各种因素,并制定应急预案。这包括备用电源、备用设备、合理的材料供应计划以及天气突变应对措施等。同时,合理安排浇筑顺序和浇筑强度,确保混凝土供应与浇筑能力相匹配,也是防止中断的有效措施。
北京智泰佳和加固公司作为专业的建筑加固与混凝土施工企业,在混凝土工程施工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公司具备特种行业加固资质和结构补强资质,专业提供混凝土浇筑、现浇混凝土楼板、钢结构混凝土组合楼板等施工服务。特别是在处理混凝土中断浇筑问题上,公司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能够根据中断时间、结构类型和工程要求,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确保工程质量不受影响。公司还擅长浇筑地下室自拌抗渗防水混凝土,通过科学的配比和施工工艺,使混凝土自身达到防水防潮作用,大大提高了工程的耐久性和使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