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面的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1004-2015)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的要求,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面宜高出设计标高300-500mm。这一规定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工程原理——通过预留超高段确保墙顶混凝土的密实度,消除因混凝土收缩、泌水等因素造成的强度薄弱区。特别是在承压水地层中,这个超高区域能形成有效的防水屏障,防止地下水沿墙顶接缝渗入基坑内部。
在实际施工中,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面宜高出设计标高的具体数值需要根据混凝土配合比、地下水位、槽壁稳定性等因素综合确定。当采用水下浇筑工艺时,由于混凝土与泥浆的接触面会形成浮浆层,这个超高量往往需要适当增加。北京地区的工程实践表明,在砂卵石地层中,浇筑面超出设计标高500mm的区段,其墙顶防水合格率达到98.7%,显著高于仅高出300mm的区段。这种差异充分证明了合理设置超高值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从材料科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面宜高出设计标高?这是因为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同时在重力作用下会出现骨料下沉、水泥浆上浮的泌水现象。如果浇筑面与设计标高齐平,最终形成的墙顶实际会低于设计标高,且该区域水泥浆富集,强度偏低,容易形成渗水通道。通过预留超高段,施工人员可以在混凝土初凝后凿除表面浮浆层,确保保留的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特别是在需要后续安装冠梁的工程中,这个工艺措施能为结构连接提供理想的基础面。
值得注意的是,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面宜高出的具体实施需要配套的技术措施。首先要在导墙上精确标记设计标高和浇筑控制线,最好采用激光水准仪进行全程监控。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导管埋深,一般保持2-6m为宜,防止出现夹泥现象。当混凝土浇至接近设计标高时,应通过测绳连续测量浇筑面上升情况,确保最终浇筑面达到预定高度。在北京市某地铁枢纽工程中,施工方采用了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浇筑面高度,使超高控制精度达到±2cm,显著提高了工程质量。
对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面宜高出的数值可能需要调整。在承压水头较高的地区,建议采取500mm以上的超高值;而在膨胀土地层中,则需要综合考虑混凝土收缩与土体膨胀的相互作用。此外,当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时,由于其流动性好、收缩小的特点,超高值可适当减小,但仍需保证不少于300mm。这些灵活调整体现了工程技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作为专业从事建筑加固与防水工程的企业,北京智泰佳和加固公司在多年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面控制的重要性。我们拥有特种行业加固资质和防水防腐保温资质,在各类地下工程施工中严格遵循"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面宜高出"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在地下室防水工程中,我们采用自拌抗渗防水混凝土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浇筑面超高值,使混凝土自身达到防水防潮效果,再配合物理注浆等先进工艺,形成了完善的地下空间防水体系。这种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已在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和人防工程中成功应用,获得了业主的广泛认可。